《上黨古村探佚》出版發行
近日,本土學者、高平退休教師趙有盾先生編撰的考古論文《上黨古村探佚》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三晉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全書共六個章節,約30萬字,使用圖片313幅,翻譯古文、古詩十余篇,繪制古代軍事作戰地圖4幅,參考經典史籍200多篇,參考當代學者精彩著作8篇。全書深入發掘了發生于山西上黨地區的五個歷史事件和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探究了中華人文始祖炎黃二帝及部分歷史人物(炎帝之孫伯陵、堯子丹朱、周西伯侯姬昌、周相姜尚、唐帝李隆基、清吏畢振姬)在上黨泫水流域、漳水流域的活動軌跡和故事,挖掘了上黨部分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對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賡續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提升廣大干部群眾道德情操,建設清廉山西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六個章節填補了許多歷史空白
全書內容量大、面廣、信息繁多,時間穿越上下7000余年??臻g縱橫五?。ㄉ轿?、河北、河南、陜西、山東)40多個歷史文化名村。重點以高平市寺莊鎮的伯方村、長平村、王報村、寺莊村、馮家莊村,市望村、釜山村、高良村、賈村村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山西美麗宜居示范村為原型,通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厭其煩地探佚尋幽,手不釋卷地翻查歷史資料,詳盡地考證了全文六個章節立論的真實性、可靠性,填補了許多歷史空白。
論證了伯方村因炎帝之孫伯陵在此建立方國而名
本章以探索伯方村名的來歷為主線,論證了上古炎帝部落在上黨的活動軌跡,確定了炎帝部落的世系族譜,闡明了十個新亮點。
高平市羊頭山是第三世炎帝柱教民稼穡的圣地,炎帝陵為帝柱之陵墓;高平西羊頭山(神頭嶺)是四世炎帝魁的活動之地,山頂的炎帝老廟遺址是帝魁在此活動的歷史遺存,高良村的“啟厝昌”小廟是先民祭祀帝魁的神廟;高平市伯方村是炎帝柱之孫伯陵所建的方國,伯方村“隗氏圪垴”是第四世炎帝魁隗氏部落首領居住的最祖之地;伯方村青竜山、黃腦山的山丘洞穴,是南方黃帝與北方第八世炎帝榆罔第一次會晤的地點。炎黃在此制定了合符釜山、征討蚩尤的戰略大計;高平市釜山村一帶是炎黃第二次會晤的地點,炎黃在此舉兵會師,統一符契,吹響了“共擊蚩尤”的戰斗號角,史稱“合符釜山”;確定了晉城學者李俊杰收藏的“錄龜神符”是炎黃會師、討伐蚩尤的調兵神符;確定了伯方村的“軒轅圣祖廟”、“嫘祖廟”是由黃腦山的“山丘洞穴”遷徙而來;確定了高平市賈村村、市望村為三世炎帝(帝柱、帝魁、炎帝之孫伯陵)的行商作賈之地;確定了市望村炎帝嶺、寺莊村清涼山(疙瘩坡)、釜山村神頭嶺為三世炎帝行醫採藥、療傷救苦之地;確定了伯方村青竜山是黃帝正妃嫘祖曾經的採桑之地。
論證了伯方村曾是堯子丹朱的“湯沐之邑”
文中列舉大量歷史遺存,證明伯方村是丹朱部落的宜居之地,并通過丹朱率黎民建城立國的事實,證明丹朱是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徹底顛覆了史料上所記丹朱“兇頑不用”的歷史認知。
文章根據《竹書紀年》《路史》的記載證明了八世炎帝在上黨建立的伊耆國,就是高平市北部以丹朱嶺為中心的上黨區域。其國都就是長治縣與高平市交界處的古黎都(今黎城)。堯帝祖孫三代(堯母慶都、堯、堯子丹朱),均出生于長治市與晉城市的界山——丹朱嶺的荒山大石之中。
論證了“西伯戡黎”“戡”的是上黨黎城
“西伯戡黎”給上黨黎民帶來深重災難。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此戰卻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為后來的武王(姬昌仲子)革命鋪平了道路,將中國歷史的進程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拔鞑琛苯o山西上黨地區留下豐厚的西周文化、《周易》文化、鳳凰文化、姜太公文化及西伯之大伯父仲雍在晉城吳王山三讓社稷的“至德”文化。
論證了伯方車亡谷(省冤谷)發生的糧草爭奪戰是秦趙長平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說長平之戰影響了戰國歷史的走向,那么車亡谷之戰則對長平之戰有著重大影響。但此役卻被歷史久久遺忘。長平之戰版本多如牛毛,卻無一例記載此役的前因后果。作者通過探佚拾闕,詳細地記載了此役發生發展的過程,填補了歷史的空白,證實史料上所記“長平之戰,血流漂杵”的地點不是丹河,而是流經伯方村南的“伯河”。作者用實物證據證明此河在長平之戰時稱“血河”,其注入丹河的入口處稱“血河口”。
公元723年,唐開元十一年正月,唐玄宗駕幸潞州途經長平伯方,“見頭顱似山,骸骨成丘,觸目傷心,敕有司掩埋之,易其谷曰‘省冤谷’”。并于伯方“省方館”(今伯方村文廟),以太牢之禮祭祀了車亡谷三萬趙軍犧牲將士的英靈。
論證了伯方總圣仙翁廟是大唐皇帝李隆基精心打造的道觀行宮
廟內所體現的文化是皇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完美融合,是民間八仙文化和唐玄宗封禪文化的精心綰合。它的建筑特色主要是運用雙層用柱模式為唐玄宗拜謁張果老撐起一面巨大的黃羅傘蓋(石木組合的拜亭)為“八仙們”打造了一座精致的道觀行宮,這在我國道教廟宇中是絕無僅有的。
作者對仙翁廟唐玄宗封禪圖中三個墻面的125個人物,依據《新唐書》《舊唐書》《全唐文》《開元傳信記》等經典史料將主要人物按封禪團隊出場順序分別考證,發現唐玄宗封禪團隊的主要人物大都從上黨脫穎而出,壁畫所折射的內容也是上黨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唐玄宗任潞州別駕時的十九祥瑞(自然景觀)及上黨羊頭山的炎帝文化。作者以熱情洋溢的筆調為上黨涌現出來的歷史英雄人物點贊,為唐玄宗“開元之治”的功績點贊,認為李隆基在封祀泰山時提出的“子孫百祿,蒼生受?!钡挠^點,是封建帝王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次突破與飛躍,應給予肯定和點贊。
論證了畢振姬是與清代廉吏于成龍并駕齊驅的“廉吏能臣”
作者根據歷史史料和畢振姬的歷史遺存及有關佐證,重新對清代廉吏畢振姬的廉能事跡和生平年譜進行了一次核實考證,發現畢振姬確為三晉大地上的一位優秀歷史文化名人。畢振姬一生為人剛直,為學勤奮,為官清廉。其廉能重民的事跡,不光令故里伯方村蓬蓽生輝,而且在山西乃至全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也淙淙有聲。
縱觀畢振姬的一生,雖經歷了兩朝中舉、一朝為官、十次遷官、兩次誥封的好運,但也經歷了三次遭人暗算、一次被人誣告、六次家庭橫禍、多次遭人報復的險情。他的一生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既有馳騁縱橫、叱咤風云的人生巔峰,又有“日與農夫豎牧為伍”“跛驢襥被”、家庭破碎、盜賊威脅的人生低谷。生命的晚年,天妒英才,積勞成疾,終于在貧病交加中黯然謝幕。
《上黨古村探佚》對畢振姬的大無畏精神深表欽佩,稱畢振姬是與清代廉吏于成龍并駕齊驅的“廉吏能臣”。
畢振姬的重民情結表現在他向皇帝進獻的奏折中和晚年作品中。作者從他的作品《西北文集》和讀書筆記《病香居燼余》雕版中精心篩選出《畢振姬廉能重民警句三十六則》。透過這些警句,我們可以看到畢振姬深沉的憂國情懷和愛民情結,還可以聽到他為社會最底層的窮苦百姓聲嘶力竭的吶喊聲。
全書除探古尋幽之篇章外,作者還于其中穿插了上黨地區高平市的紅色文化和當代英雄故事。作者以泣血的筆調,贊頌抗美援朝一級英雄崔建國是時代的驕子,是高平人民的驕傲;贊頌馮家莊的抗日熱血青年馮生才是“犧牲我一個,還有后來人”的人民功臣;贊頌伯方村的畢臘英是“把自己窩在大山里默默奉獻,卻讓無數個農民的子女在她的資助下走出大山”的助學女杰;贊頌晉城考古學者、青年作家李俊杰是焊接縫補歷史的奇人、晉城市研究長平之戰第一人。
辛苦八年終于付梓
《上黨古村探佚》作者趙有盾先生,經歷了八個年頭的鉤沉稽古、發微抉隱,促成了文稿的殺青,又歷二年的修改潤色,終于2022年9月付梓。雖然修成了一個“十年磨一劍”的正果,但其中的艱辛,卻是常人不能經受的。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言:“八年考古,攻苦茹酸,十載寫作,嘔心瀝血,雖達不到‘韋編三絕’的艱辛,卻也有‘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慨,從而對唐詩人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言有了更深刻的體驗?!?/p>
為了弄清中華人文始祖炎黃二帝在上黨地區的活動蹤跡,作者不惜以年近古稀之軀,二進洛陽城,三返黎潞城,五訪羊頭山,六上丹朱嶺,在衰風枯草中細揚歷史的沙漏,在斷壁殘垣、頹寺古廟中尋找祖先的活動遺存,在太行山的裂縫中焊接歷史的本真。
為了弄清伯方總圣仙翁廟的大殿壁畫——唐玄宗封禪圖的來龍去脈,作者曾兩次登山東泰山,親自感受泰山岱廟的雄渾氣勢,實際考察了唐玄宗曾經涉足的各個社壇,并攀上大觀峰,將唐玄宗的《紀泰山銘》碑文一字不漏地抄回。
為了論證上黨古村各種古文化的真實性,作者曾多次赴省城“四館”殷勤閱覽,閱讀古籍不下百本,參觀古文化展覽不下十次,其中戰國初的志怪古籍《山海經》,春秋時的《竹書紀年》,《尚書》,秦相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漢劉向的《戰國策》,漢司馬遷的《史記》。反映唐代史實的《舊唐書》《新唐書》《全唐文》《開元傳信記》,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宋羅泌的《路史》,清畢振姬的《西北文集》等成了常規讀物,讀后感和讀書筆記寫了滿滿兩紙箱。
2021年底,已經年逾古稀的作者經過煉獄般的煎熬,終將《上黨古村探佚》的小樣寄給山西出版傳媒集團。經過專家學者三編三審,一柄磨礪了十年的古劍方才閃亮出鞘。作者坦言,《上黨古村探佚》非功利之作,這是對家鄉人民和上黨父老的一份微薄的回報,對孕育無數英雄兒女的上黨大地的一個崇高敬禮,對中華人文始祖炎黃二帝及其英雄子孫的一次虔誠祭奠。??
本頁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