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p4in9"></center><nobr id="p4in9"></nobr>
<center id="p4in9"></center><video id="p4in9"></video><source id="p4in9"></source>
<source id="p4in9"><menu id="p4in9"><legend id="p4in9"></legend></menu></source>
<source id="p4in9"></source>
<center id="p4in9"></center>
您的位置: 首頁 >> 走進高平 >> 高平故事

山西所見孔子圖像碑刻

來源:高平市大數據中心 發布時間:2023-04-01 【字體:

  文廟又稱孔廟、夫子廟、至圣文宣王廟、先師廟等,是儒家文化的載體和象征??讖R從家廟走向國家祭祀,除固定完整的建筑模式表現外,孔子個人形象在視覺層面上,主要以立體的塑像和平面的墓葬壁畫、畫像石、碑刻以及書畫等形式出現。?;韬钅蛊溜L上的孔子像,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孔子像。

  孔子圖像碑刻依附于文廟,為文廟的附屬文物。通過對山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所登錄83處文廟的調查發現,目前在山西可明確確定保存有5通孔子圖像碑刻,分別為現存高平市文博館的北宋元祐三年(1088)“宣圣小影(碑為景,景通影,以下碑皆同)”、盂縣趙武大王廟內元延祐三年(1316)“宣圣兗公小影”、晉祠博物館元至正三年(1343)“宣圣兗公小影”、聞喜文廟明嘉靖四年(1525)孔子為魯司寇像、長子文廟明嘉靖十五年(1536)宣圣遺像。

北宋元祐三年(1088)“宣圣小影”

圖 1? 北宋元祐三年(1088)“宣圣小影”

  “宣圣小影”也稱為“小影”或“孔行顏隨像”“顏子從行像”,據傳為晉顧愷之所畫?!靶∮啊眻D像刻畫的是孔子和弟子顏回,孔子在前,雙手相合,腰間佩劍,顏回拱手相隨其后。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高平市文博館所存的“宣圣小影”(圖1)是國內能檢索到的五通宋代石刻“小影”像中年代最早的。其他四通“小影”像有三通保存在曲阜孔廟圣跡殿內,分別為北宋紹圣二年(1095)《顏子從行像》、政和八年(1118)四十九代孫孔瑀立石胡寧刻《孔行顏隨像》,以及宋代刻石《先圣小像 》等,還有一通為位于紹興的北宋宣和六年(1124)《顏子從行》。這通“宣圣小影”,原為高平文廟之物,后遷至此,立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高94厘米、寬60厘米、厚28厘米,嵌于一圓首碑內。上部線刻孔子和弟子顏淵像,并題“宣圣小影”,下部碑文記錄了小影來歷。碑文內容如下:

  唐吳道子畫孔子為魯司寇時像二本:乘車而群弟子從者,謂之圖;立而顏淵侍者,謂之小影。司門郎中王伯瑜傳小影于仙緣孔氏,蓋孔子四十七代孫襲封衍圣公蒙之所藏也。傳于棣州,摹石于學中。世人畫宣圣往往訛謬不足考信,此小影與今朝廷詔其家獻秘閣者,乃此本也,是知無妄矣。其石后有東武趙挺之所題。圣人既不得而親見之矣,今誦其書,考其行事,而又刻其衣冠,與夫儼然威德之容,日夜相像而潛心焉。持承乏高平邑人興建學校,患無真容以為憂。棣州教授袁百之偶以寄此,上下悅之。若合符然。乃示工者法以象之,別摹于石,以安廟壁,庶傳無窮也。元祐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奉議郎權知澤州高平縣事兼兵馬都監飛騎尉賜緋魚袋張持記書并立石。

  此碑在清雍正二年《山西通志》卷35、《三晉石刻大全·晉城市高平市卷》、武漢大學羅昌繁先生的《〈全宋文〉補遺六篇》有所記載,但國內諸多研究孔子畫像的文章并未對此予以著錄。碑明確表述“小影”像的來源為第四十七代孫孔若蒙所藏,可謂傳播有序,且此像比曲阜圣跡殿所存四十八代孫孔端友所立“顏子從行像”要早七年。另碑文中所提“仙源”,即為宋時的曲阜,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時改為仙源縣;而文中的趙挺之(1040—1107),則是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之父。

元延祐三年(1316)“宣圣兗公小影”

圖 2? 元延祐三年(1316)“宣圣兗公小影”

  位于盂縣趙武大王廟內(圖2)。原藏于盂縣文廟,后移至此,《三晉石刻大全·陽泉市盂縣卷》有載。碑身斷裂,高124厘米、寬102厘米、厚20厘米,半圓形碑首。碑陽整體分為兩部分,右側額題、首題篆書“夫子廟堂記”, 碑文內容贊揚孔子德行、頌揚孔子功績,程浩撰文,顏真卿書;左側篆書額題“宣圣兗公小影”,下為顏子從行像,有“吳道子筆”題刻。碑陰記載立碑時間為元延祐三年(1316)。

  山西現存的兩通夫子廟堂記為元代所立,碑文均有不同程度的漫漶,上刻“宣圣兗公小影”。通過對這兩通碑的比校,得出以下較為完整的碑文內容:

  駕部郎中程浩撰

  朝議郎判尚書武部員外郎瑯琊顏真卿書

  朝敬大夫檢校尚書都官郎中東海徐浩篆

  天地吾知其至廣,以其無不覆載;日月吾知其至明,以其無不臨照;江海吾知其至大,以其無不容納。料廣以寸管,測明以尺圭,航大以一葦,廣不能逃其數,明不能私其質,大不能亡其險。偉夫夫子,后天地而生,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沒,知天地之終。非日非月,光之所及者遠;不江不海,潤之所浸者博。三代禮樂,吾其損益;百王憲章,吾其消息。君臣以位,父子以親,家國用和,鬼神以饗。道不可筌其有物,釋未可證于無生,一以貫之,我先師夫子圣人也。古之帝圣者曰堯,古之君明者曰禹。堯之德有時而息,禹之功有時而窮。我夫子之道,久而彌芳,遠而彌光;用之而昌,舍之而亡。昔否于宗周,今泰于皇唐,不然何耀袞而裳,垂珠而王者矣。

  唐天寶十一載歲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丙戌建。

  《夫子廟堂記》原碑立于陜西扶風夫子廟,現已不存。該碑歷代多有摹刻者,現西安碑林所存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釋夢英仿柳公權書并篆額的夫子廟堂記是已知較早者。

元至正三年(1343 )“宣圣兗公小影”

圖 3? 元至正三年(1343 )“宣圣兗公小影”

  位于晉祠博物館文昌宮后碑廊內(圖3),半圓形碑首,通高 118厘米、寬77厘米、厚21厘米。碑陽額題、首題“夫子廟堂記”, 立于元至正三年(1343 )。碑陰為孔子顏子圖,邊框卷草紋飾,正中篆書“宣圣兗公小影”,下刻孔子顏子圖像,與上述盂縣趙武大王廟內“宣圣兗公小影”一致。碑右側書立碑時間,左側敘述明洪武七年(1374)此碑移至太原縣新建儒學即今晉源文廟內事宜。結合碑陽所述武懋“募刊復樹”于寶翰堂之事,碑陰“小影”應為元所刻,明代題記應是移置時后刻為記。

  通過對盂縣、太原保存的兩通“夫子廟堂記”碑文及圖像對照,正文內容包括行數、字數等均一致,“小影”圖像及題名一致。從目前能檢索到的“小影”像來看,元代石刻未見公開著錄,故這兩通元代“小影”像不僅是對宋代的傳續,也是研究元代孔子圖像的珍貴資料。

明嘉靖四年(1525)孔子為魯司寇像

圖 4? ?明嘉靖四年(1525)孔子為魯司寇像

  立于運城聞喜文廟大成殿內(圖4)。半圓形碑首,通高182厘米、寬75厘米。碑的內容分上下兩部分。上為元大德十一年(1307)元武宗《加號詔書》,內容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蓋聞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于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大德十一年七月□日”。下為線刻孔子為魯司寇像,右側有“明嘉靖四年冬聞喜知縣李朝綱主簿丘文點史趙宗……”題記。

  被奉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從西漢開始,歷代帝王多有加封,其中以元代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將孔子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成為孔子封號中最被世人熟知者?,F曲阜孔廟、北京國子監孔廟、蘇州文廟、山東寧陽文廟等地保存有元代“加號詔書”碑刻。此碑雖為明代,但原文照錄,且尚在嘉靖八年(1529)明世宗封“至圣先師”封號前,也是元、明承系的一個見證。

  從圖像上來看,刻畫的是孔子為魯司寇時形象。目前此類圖像全國保存最早的為曲阜孔廟圣跡殿內的宋代刻石;曲阜博物館保存有明中期絹本設色孔子為魯司寇像,山東博物館保存有明紙本設色明蜀王贊司寇像。從聞喜文廟孔子圖像看,與山東博物館所藏相似。

明嘉靖十五年(1536)宣圣遺像

圖 5? 明嘉靖十五年(1536)宣圣遺像

  碑存長子文廟大成殿內(圖5)?!度龝x石刻大全·長治市長子卷》有載,《北京圖書館藏畫像拓本匯編》第一冊收藏此碑拓片。碑青石質,半圓形碑首,通高260厘米、寬80厘米。額題篆書“宣圣遺像”,下為線刻孔子圖像??鬃与p手相合,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左側腰間佩劍,劍柄方向朝后??鬃酉裼覀扔小肮艂?,昔有執政者,過煙驛梁,其馬嘶伏,策而不進,遂得此石于橋下,乃唐吳道子筆也。至正辛巳,廣東宣慰都元帥僧家奴摩刻于廣州學癢,歷傳已久。余于長子獲見茲像,復命工勒于石?!庇涊d;左側為“明嘉靖丙申秋梁進士文林郎郾城后學徐固謹識” 。碑陰碑文為明嘉靖十年(1531)的《御制正孔子祀典說》。此文為明嘉靖皇帝親自撰文頒行,反映了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制這一歷史事件。關于碑刻圖像,與此相同的圖像在全國還有5處,分別為廣州越秀公園鎮海樓元至正五年(1345)《宣圣遺像》、上海松江明正統五年(1440)《宣圣遺像》、廣西全州明嘉靖年間《宣圣遺像》、河南內鄉明萬歷十五年(1587)《宣圣遺像》、湖南郴州清順治十三年(1656)《宣圣遺像》。

  山西所存宋、元、明5通孔子圖像碑刻,流傳有序,為全國孔子圖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孔子圖像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來源:考古匯微信平臺)

本頁二維碼

欧美福利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国产一级AV免费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