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平 | 高平鼓書
一
秋天或是冬天的黃昏,常??吹饺鍌€盲人,一手提著琴箱,一手搭在前人的肩膀上,踽踽而行,那樣子好像幼兒班的小朋友排隊搭肩上廁所。他們時而抬頭無方向感的問話,引得同伴更加無方向感的猜測性回答,看到他們天真的問答,我感到一種天真的快樂。
傍晚時分,就有人將大隊部的八仙方桌抬了出來,四條板凳小弟弟似的緊跟著,一盞馬燈發出昏黃的燈光,幾個海碗盛滿開水。幾個盲人分頭落座,搭好絲弦,一陣鼓點攆著村人的腳后跟。有人過來問,富才今兒黑來說的什么本頭?富才說,恁奶的腳,聽就是了,問恁些干甚?說的是程咬金和你奶奶的事。旁觀的人一陣哄笑。富才從人的腳步聲聽出差不多了,這才清清嗓子,先來四句閑言:
我說的是一寸光陰(來)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丟了寸金還能找,
(要是)丟了光陰何處尋?
然后是引子:
說的是竹板一打就叫先生,
上場來首先請請男女各位先生,
男女同志們都聽到,
圍坐到書場來把書聽,
問你高平鼓書說的哪一段?
大家你就慢慢的聽。
隨后,從“聽”字始,那激越、憨直的嗓音伴著樂器便在夜晚響起,逐漸在整個山村的街巷彌漫,將黑醺醺的山村浸染得透透的。
郭中海攝
二
鼓書在高平的鄉村很受歡迎。
農村的生活比較貧乏。一年一場的大戲是在廟會時才可以看到的,冬日農閑,三里五莊的廟會漸漸稀疏,能夠填補夜色空寂的也只有富才的鼓書了。鼓書形式簡單,它不象唱大戲,需要找車接箱、盤火、掛幕、接電。鄉村小道上三五盲人坐著順道的馬車就能趕來,家常便飯一海碗足矣;一桌一凳一馬燈,一鼓一琴一竹板,一方窄窄的空間就能將整個夜晚渲染。
三
小時候,聽到富才要來說書,我是一定要到大隊部幫忙的,就是些抬桌子、板凳之類的零碎活。晚飯后,早早趕到桌子旁,也許能在弦弓的盡頭有半個屁股的板凳等著我呢。近處看盲人那努力、艱難的表情,聽著他們嘶啞、質樸的嗓音,領略那曲折、感人的呼家將故事、岳飛抗金的壯懷激烈,以及一些半葷半素的笑話,事隔多年,我仍然對此心馳神往。記得曾有過富才說書的錄音帶上車就聽,聽得就是竟然聽廢了,至今每每想起富才那略帶沙啞的聲音都心旌搖曳,傾心不已。前幾日在網上看到富才的《谷子好》片段,有些他鄉見故人的感覺,尤其聽到最后那一句高亢激越的“因為咱太行人民離不了”時,眼角竟然有些濕潤。
郭中海攝
四
我喜歡高平鼓書,但決不是那種故作風雅、生活點綴式的喜歡,在我對高平文化的關注中,認為高平的語言文化過于艱澀,不管是用語言口述,還是用文字書寫都不能窮盡高平方言所包含那種原始的、古樸的韻味,而高平鼓書可能就是保留高平古韻最合適的一種形式了;細細想來,我少年時代曾經有過家鄉文化熏陶,原來就是在這里永久寄存著。
高平鼓書的第一特點是故事的通俗化。盲人們憑著口傳心授,竟將幾千年前的事說成就像東村年輕人打架西村兩口子鬧離婚一般,讓人感到那么親切。他們用高平人的思維、高平人的情感揣度和解讀歷史,又用高平的語言方式將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少了大戲表演的高森,多些鄰里飯場的親和感;它表達的故事域很寬,遠至山東的瓦崗寨、宋代的開封府、近至高平日常民俗和道德倫理,上至戒備森嚴的皇家宮廷、下至漁樵的心靈感喟,都能用高平方言把它表達得淋漓盡致;且情節曲折,懸念迭生,娓娓道來,扣人心弦。鼓書不僅擅長歷史故事,同樣也關注現時生活,《呂洞賓抓藥》中利用十六味中藥名,歌頌高平人應有的道德倫理觀,鄙夷德行不全的劣行。從肯定樂觀人生的“老返少”,兒孫孝敬的“父心寬”,初生嬰兒的“軟如棉”,兄弟和睦的“拆不散”,妯娌友善就“順氣丸”,被遺棄老人如“苦黃連”,老舅外甥似“墻皮土”,小姑德行不淑是“拾不閑”、夫妻相敬“冬月寒”,少無家教如“六月寒”、怕老婆似“地翻天”、丈母女婿“常來往”及此后的“斷往返”,堪為經典。
高平鼓書的第二特點是高平方言的大量留存,我著迷的可能就是這一口了。一是口語入書,尤其在對白中表現明顯。在《呂洞賓抓藥》中,有幾句洞賓老祖和店主的對話,呂:“忙的來?不忙?”;店主:“哎呀你不識字?那我就不怪你吧”等,這些自問自答的問話透露的是高平人為他人考慮在先、禮體、和善而周到的思維方式在《高懷德打擂》中“比等”、“戳上我一錘”、“耍上我一跌”等口語比比皆是,甚至連皇姑都能說出“不是你媽生”這樣的破口話語。二是民間俗語,俗語本身就是固定化了的短語方式,凝固化的智慧,是某個生活場景的思維習慣,如“羊筋疙扯到那狗腿上"、“仍竟不夠一擔挑了”等,那種生活的不屑和豁達的豪情溢以言表。三是口語的自問自答,多用在故事發生的轉折處,說書人跳出來,用高平話來解釋或解讀,聽得就是鄰里之間的淡話,十分的親切。第四種是情感、道理的互動,盲人們常把一些設問扔給觀眾,還未等觀眾開啟心智來思考,隨即又自己來回答,挑逗得實在要緊。
這不就是高平人日常生活的對白嗎?它帶給我們的就是不端架子的親切,極易走進我們的心靈,它不是梆子之類的大戲,那樣的形式太正式,太隆重,太文人化;它的戲文結構過于嚴謹、腔調過于程式化、尾字追求和仄押韻,已失卻那種純樸、清新的民間意味;而鼓書則不然,我曾經問過富才的徒弟“四句閑言”的由來,他說沒有固定的套路,走到哪兒說到哪兒,加幾句減幾句由著興致來;甚至到了哪個地方就說哪個地方的方言,還給我演示了建寧話和原村話的不同。
高平鼓書的第三特點是高平話發音方式的完美展示。一是尾字韻母的刻意放大。它不在意普通話,也毫不顧忌自己方言的缺陷。在經典小段《谷子好》中“子”的發音很是明顯,雖然多次出現,但還是堅持自己的卷舌音,毫不顧及唇齒音的正確方法,并且還是那樣著意渲染,我覺得盲人們是故意的。二是發聲方式的戧直,和任何一種唱法講究圓潤、迂曲、含蓄的發聲方式不同,鼓書就是不加掩飾,不用修飾音,講求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本色,我以為他們也是故意的。這樣的發聲方法和方式透露出濃濃的高平古語意味,是平實的、古樸的。
高平鼓書的弦樂特點是后襯式的。即在唱詞的尾字它才跟進樂器,這樣的配樂很是奇特;和流行于高平的上黨梆子重弦樂、響鑼鼓相比,我很喜歡鼓書,就是因為至少能夠聽懂,而梆子之類的鑼鼓往往有喧賓奪主之感,好像在故意為演員遮蓋什么似的,反正對于我來說,如果沒有字幕的配合,我看戲就是外行看熱鬧了。后襯式的方法還有一種聲音和器樂的呼應感,或是重復,或是襯救,相得益彰。其實這樣的樂器特點和戧直的發聲方式是費力不討好的,所以每每看到藝人們在寒冷的天氣里大汗淋漓,甚為不解。
郭中海攝
五
在我對家鄉文化的關注中,方言一直是我所回避的,我知道高平方言對于古漢語的標本作用,但是太多的區域方言又讓我避之不及。因為非專業的緣故,我只是了解些皮毛,若是要將高平方言的條理清楚,恐怕非高平本地專家不可,外來學者怕是也要望而生畏的。我慶幸自己出生在這片土地上,它廣袤而深厚,飽含上古文化的意蘊,只是嘆及自己才力不逮,不能為他做的更多。我也很慶幸,有了高平鼓書這樣的本土藝術形式,承載了家鄉方言中的更多深深內容,并且形式和內容結合得如此完美。
其實,小時候聽盲人說書,并不像現在這樣審美、消閑,看到盲藝人那掙扎、努力的神態,擠眉蹙目、聲嘶力竭的痛苦表情,我的心并不完全是同情,甚至好奇。長大后,將目光回歸家鄉回歸內心,才發現就是這樣一個卑微的、弱小群體在承載著家鄉那悠遠、古樸的傳統文化,不由得對他們肅然起敬,就是他們以不健全的身軀,在默默傳承著地域文化的燭光。忽然有一種驚悚感,這些永遠生活在暗夜里的人,是不是有種特殊的洞穿力,就像希臘神話中的盲人特任司阿斯(Teiresias),他的瞎眼正是他能洞察一切、預見未來能力的象征,就像貓頭鷹能在黑夜看清一切一樣,他能夠清楚地看清楚人的內在的靈魂,并由此看到將來要發生的事。
如果說高平鼓書是高平方言和說唱形式的完美統一,那么這些盲藝人不也是以鼓書這樣的方式表示自己生命的存在嗎?我不敢稱富才是另時代的“阿炳”,這樣的意義只有在許多年之后才可顯示,但是富才的一曲《谷子好》響徹晉城,震驚會堂,而他自己也激情蕩漾,一曲終了倒在地上,不正是生命方式最好的詮釋嗎?
六
我想將富才先生的經典小段《谷子好》唱詞附錄在此,表達一個高平人對他的尊敬。
“各位同志們請坐好,我給大家來唱一段谷子好,谷子好來谷子好,吃的飽來就費的少,本來是一頓能吃一斤面,半斤小米管你個飽;愛喝稀的你就熬米湯,愛吃干的你把撈飯撈。做成糊糊攤煎餅,滿深窟隆他就賽面包;谷子好來就谷子好,抗風抗旱又抗雹;有時旱的就焦了稍,一場透雨又活了;冰雹打的禿了毛,秀出穗來還不??;狂風暴雨滿地打,太陽一曬就起來了;谷子好來谷子好,家有糧來又有草,喂豬喂驢喂騾馬,這就是一段谷子好,勸人們對谷子要多關照,為什么要說這段谷子好?因為咱太行人民離不了?!?/p>
依鼓書體例,用富才先生的幾句舊唱詞結束全文:? ? ?
高高山上一圪堆蒜,
我一錘搗它七八瓣。
走得走來散得散,
明天黑來再來看。
本頁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