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北宋壁畫上的建筑“活”了!山西這座古寺,營建歷史何其紛繁多姿……
開化寺,
位于山西省高平市東北舍利山南麓,
其大雄寶殿主體為北宋遺構,
殿內東、西、北三面存有精美佛教壁畫,
繪制于北宋元祐壬申年正月至紹圣丙子年九月間
(1092—1096)。
該組壁畫以界畫的形式
表現了多種多樣的建筑形制、
復雜的空間和豐富的色彩與裝飾,
為諸多已消逝的北宋建筑做法
保存了珍貴的形象資料,
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畫中
視覺表達和空間塑造方法的珍貴例證。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李路珂老師團隊
于2015—2017年間,
曾對高平開化寺進行測繪和勘查,
其后進行了一系列制圖和研究工作。
以下為開化寺大雄寶殿壁畫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
▲高平開化寺大殿壁畫正射影像與色彩復原圖:
位置索引
???
▲左:壁畫? 右:復原
圖版5 高平開化寺大殿西壁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須阇提太子本生》宮苑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楊怡菲繪制)
▲上:壁畫? 下:復原
圖版6 高平開化寺大殿西壁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序品》市井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楊怡菲繪制)
▲上:壁畫? 下:復原
圖版7 高平開化寺大殿東壁
《華嚴經變》樓閣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楊怡菲繪制)
▲上:壁畫? 下:復原
圖版8 高平開化寺大殿西壁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善友太子本生》龍宮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王敏釗繪制)
▲上:壁畫? 下:復原
圖版9 高平開化寺大殿西壁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華色比丘尼因緣》院落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楊怡菲繪制)
▲上:壁畫? 下:復原
圖版10 高平開化寺大殿西壁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善友太子本生》工字型殿堂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鄧喬喬繪制)
??
▲左:壁畫? 右:復原
圖版11 高平開化寺大殿西壁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七寶塔從地踴出》樓閣式塔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薛靖凡繪制)
??
▲左:壁畫? 右:復原
圖版12 高平開化寺大殿北壁西側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鹿女因緣》草廬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鄧喬喬繪制)
???
▲左:壁畫? 右:復原
圖版13 高平開化寺大殿西壁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善友太子本生》紡織作坊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楊怡菲繪制)
??
▲左:壁畫? 右:復原
圖版13 高平開化寺大殿西壁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善友太子本生》紡織作坊建筑圖像
(色彩復原圖由楊怡菲繪制)
▲開化寺大殿北壁東壁畫中的雙閣
▲開化寺大殿北壁東壁畫中的城樓
▲斗栱、平坐鉤闌、格子門、窗簾
開化寺大殿北壁東圖像建筑細部色彩復原圖(局部)
▲瓜棱柱
開化寺大殿北壁東圖像建筑細部色彩復原圖(局部)
高平開化寺,
始建于五代后梁時期,
歷代多次重修,
現存遺構包括:
后唐石塔、 北宋大殿、金代觀音閣,
以及元明清各代所建建筑。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賈珺撰寫
《山西高平開化寺營建歷史考略》一文,
在現場測繪的基礎上,
通過辨析、考證寺內碑刻、題記、塔銘
以及相關其他文獻,
對此寺的營建歷史做出了詳細的論述。
山西高平開化寺營建歷史考略
文/賈珺
高平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古稱長平、高都、泫氏,傳說為炎帝故里所在,歷史悠久,境內保存著大量古建筑。
清代順治年間編纂的《高平縣志》是當地現存最早的方志,其卷一《輿地志》述其沿革:“高平:《禹貢》畿輔支邑;春秋屬晉,為趙獻子采地;戰國初隸韓,后屬趙。秦列郡縣,以其地為高都縣,屬上黨郡。漢改為泫氏縣,仍隸上黨。后魏改隸建興郡,后隸長平郡。北齊省泫氏縣,移治高平城,改高平縣,屬高都郡。隋改高平縣隸澤州。唐武德初改縣為蓋州,貞觀初罷蓋州,徙治晉城縣;天寶初復改為高平郡;乾元初復置澤州;會昌初州隸河陽府,縣隸澤州。宋屬河東道。金隸河北東路平陽府。元隸晉寧路。明初改隸平陽府,洪武九年仍改高平縣屬澤州,隸山西布政司,今因舊?!?/span>
縣境東北三十五里舍利山的南麓坐落著一座名為開化寺的佛寺(在今陳塸鎮王村范圍內),寺院內外尚存五代、宋、金、元、明、清歷朝營造之塔、殿、閣等不同類型建筑,且有北宋壁畫和大量不同時期的碑刻、塔銘、題記傳世,彌足珍貴,深受學術界重視(圖1)。

▲圖1? 高平開化寺航拍圖
開化寺創建已逾千載,歷代增修改建頻繁,已有多位學者對其歷史沿革進行梳理論述,其中以徐怡濤先生博士論文《長治、晉城地區的五代、宋、金寺廟建筑》的論述最為精詳。但由于現存碑刻、塔銘、題記散落多處,難以查考,且殘損漫漶,釋讀困難,導致以往研究還存在若干可補充或商榷之處,尚待進一步的探討。
2015—2017年,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組織師生對開化寺進行全面測繪和調查。筆者作為參與者之一,得以全面搜集相關文獻史料,對其營建歷史重新考證,在若干問題上取得一些新的發現,故而撰寫此文,以求證于方家。
二、創寺年代
關于高平開化寺的始建年代,學術界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各有依據。
第一種說法是始建于北齊時期,如柴澤俊先生在《山西幾處重要古建筑實例》一文中提出:“考其寺內碑文,開化寺初創于北齊武平二年(571),當時規模不詳?!?/span>常四龍先生《開化寺》稱:“開化寺創建了(于)北齊武平二年(571),經歷了北魏到隋唐,由發展到鼎盛的黃金時代,再由鼎盛到衰落的兩個階段?!?/span>此說源于寺內所藏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開化寺觀音閣記》銘文:“距泫城三十里有舍利山,山建開化寺,蓋后唐武平二年創也?!辈楹筇茻o“武平”年號,歷史上惟北齊后主高緯于570年至576年設有“武平”年號(末帝高紹義于578年繼續沿用),可能由此推定北齊為始創時期。
第二種說法是始建于晚唐昭宗時期,如張亞潔、張康寧先生《山西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稱:“高平開化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處的舍利山麓,該(寺)創建于晚唐昭宗時期?!?/span>崔玉先生碩士論文《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研究》稱:“開化寺的創建年代不是北齊,而是唐昭宗的龍紀和大順年間,即889—890這一年?!?/span>此說源自宋、金、元碑刻中提及唐昭宗曾賜予開化寺創寺祖師大愚田地,且明代萬歷十四年(1586)《申禁化城土木記》稱:“此地一盛于唐,龍紀、大順間建清涼若?!?/span>中華民國5年(1916)《補修開化寺碑文》亦稱:“泫城東北鄉舍利山有開化寺者,為我高十四寺之冠。相傳創自有唐,誠古剎也?!?/span>
第三種說法是始建于五代后唐莊宗同光年間,如梁濟海先生《開化寺的壁畫藝術》載:“寺院創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間(923—926),初名清涼寺?!?/span>王寶庫先生《高平市開化寺》載:“寺創建于五代唐莊宗同光年間,初名‘清涼寺’?!?/span>此說有后唐同光年間所建大愚祖師墓塔為證,且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開化寺補修中殿記》亦稱:“寺為大愚禪師卓錫地而肇造于后唐莊宗時?!?/span>
除此之外,《開化寺補修中殿記》碑上還提及兩種分別將始建時間定為晉朝和初唐的傳聞并予以駁斥:“或曰創自晉,蓋誤集字之短碣云,按:集字仿于《圣教序》,轉相摹擬,在在皆有,晉唐即相距,豈能起右軍而揮灑哉?且有宋年月可考也?;蛴衷蛔蕴铺?,而借寺前翁仲為口實,益虛誕不足論?!?/span>這兩種傳聞分別因為寺內一塊集東晉王羲之書法而刊刻的古碑和寺前山坡上的一對翁仲而引發,均不能成立。
前文所列舉關于創寺年代的三種主要說法也并不確實?!氨饼R說”實際上是對明顯出現矛盾錯訛的晚期碑文的進一步曲解,邈不可稽?!巴硖普f”和“后唐說”雖有一定依據,但在早期文獻中也沒有找到更直接的證明。
實際上安設于大愚祖師墓塔上的后唐同光三年(925)塔銘上對于創寺年代有更確切的記載:“(大愚)因上黨重圍之后,于高平游歷之間,厭處城隍,思居林麓。眾仰道德,咸切邀迎。時有僧及俗士王希朋,與縣鎮官寮、住下□□,共請于舍利山院。果蒙俞允,棲泊禪廬,才不二年,俄構堂宇?!?/span>此處明確指出大愚禪師受高平僧俗之邀來到舍利山建寺是在“上黨重圍”之后。
所謂“上黨重圍”,發生于唐末天祐四年(907),當年四月朱溫篡唐稱帝,正式建立后梁王朝,改元開平,派軍進攻晉王李克用統治的河東地區,大將李思安率軍至潞州(古稱上黨郡,治所設于上黨縣)城下,在城外筑重城夾寨,長期圍攻。次年(908)李克用去世,李存勖即晉王位,率軍從晉陽出發,乘霧突襲,大破圍困潞州的梁軍,解除重圍。
塔銘下文又提及:“(大愚)于天祐十八年四月八日,蒙府主令公李、郡君夫人楊氏專差星使,請至府庭,留在普通院中?!?/span>“天祐”本為唐昭宗李曄最后一個年號,唐哀帝李柷沿用,自904至907年,前后不足4年,天祐四年(907)即后梁開平元年,朱溫篡位后唐朝宣告滅亡,但河東、鳳翔、淮南等藩鎮仍沿用天祐年號,“天祐十八年”即后梁末帝龍德元年(921)。此后大愚一直在普通院居住到圓寂為止。
由此推斷,大愚創寺時間當在后梁開平二年(908)到龍德元年(921)之間,考慮到他先在禪廬棲泊約2年之后才正式構建堂宇,那么可以將正式建寺時間進一步限定于910年至921年,均屬于后梁時期,既非晚唐,亦非后唐。

▲開化寺大殿壁畫城樓復原模型
圖源:《高平開化寺北宋壁畫兜率天宮建筑圖像解讀》
三、祖師靈跡
大愚圓寂后歸葬舍利山,其墓塔的塔銘由高平縣令、將仕郎、前太子校書王希朋撰寫,題為《大唐舍利山禪師塔銘記并序》,落款署有門人靈鑒、院主覺丕以及覺明、覺元、覺海等數十位弟子法名,全文如下:
“禪師俗姓劉,法號大愚,本潞城縣人也。自丱歲歸空,依年受戒,始講律于東洛,復化道于西周?;萁鉄o倫,敏聰罕類。五言八韻,人間之哲匠詞踈;返鵲回鸞,海內之明公筆淺。加以輕清重濁,上惑去疑,達五音之玄門,明四聲之妙趣。凡關智藝,世莫能加。著述書篇,流傳不少。固得皇都道侶,欽湊如麻;赤縣衣冠,敬瞻若市。
后因父母傾歿,葬事將終,身披麻紙之衣,志隱巖溪之畔。遂于峽山石洞中,發愿轉《大藏經》及念諸經陀羅尼五十余部,各十萬八千遍。又刺血寫諸經,共三十卷。并造陀羅尼幢,以報劬勞之德也。其后則不拘小節,了悟大乘。道符佛□,德符禪性。洞曉色空之義,圓明行識之門。
而又因上黨重圍之后,于高平游歷之間,厭處城隍,思居林麓。眾仰道德,咸切邀迎。時有僧及俗士王希朋,與縣鎮官寮、住下□□,共請于舍利山院。果蒙俞允,棲泊禪廬,才不二年,俄構堂宇。問道毳客,霧集云臻;忝學緇徒,摩肩接踵。其郍名揚華夏,聲振王侯。須見皈依,遽聞迎命。
于天祐十八年四月八日,蒙府主令公李、郡君夫人楊氏專差星使,請至府庭,留在普通院中。貴得一城瞻敬,莫不冬夏來往。禪伯滿堂,無非悟道之人,悉是慕檀之士。師乃堅持絕粒,供養專勤。
奈何去同光元年九月廿三日,化緣□終,視□遷滅,坐□浮世,體不壞傷,精一之行轉明,凡百之情益□。春秋七十四,僧臘五十五。莫不上感侯伯,下及官僚。闔城之道俗悲攀,擁之僧尼泣送。旋歸山院,益動門人。小僧覺丕等,痛法乳之悲,無階可報,念師資之道,有失依投,睹尊親于法堂。
二年,儼若起靈塔于翠巘,不日將成,安厝有期,聊申序述。嗚呼,以禪師性格行孤持,意識玄明,平生利濟之心,囊日慈悲之便,徵諸往事,萬一難陳。含毫強名,輒為記矣?!?/span>
此記對大愚禪師的生平以及建寺過程所述甚詳,但未提及大愚作《心王狀奏六賊表》和韻母上呈唐昭宗并得到賞賜的重要軼事?!缎耐鯛钭嗔\表》是一篇宣揚佛法的文章,論述如何降服心魔,“渡生死之愛河,達菩提之彼岸”。
金代皇統元年(1141)高平縣令王庭直為大愚所撰此表刻碑,并作跋曰:“高平縣舍利山大愚禪師作《心王狀奏六賊表》并韻母三十六字,唐昭宗特賜土百頃,祠部三十八道,紫衣十道(恐后代徒弟不習經業,迴土九十頃)?!?/span>北宋天圣八年(1030)《澤州高平縣舍利山開化寺田土銘記》載:“唐昭宗特賜上件地土一十頃,充供僧之用,大順元年賜?!?/span>
元代至順元年(1330)《皇元重修特賜舍利山開化禪院碑并序》稱:“且古之梵宇天下者皆有因,惟其道之所就,不以干也。故秦以草堂,漢以鴻臚,舉斯二者,以其仁也。故尊而創之,非干然矣。今開化者,亦有因耳。始大愚禪師之創,即唐時嘉僧,作《心王表》,昭宗以方外之賓,尤敬,特賜腴田萬畝,師虞將來恐尚產業,惟受千百,余畝退焉?!?/span>
清代順治《高平縣志·仙釋》載:“大愚公隱于舍利山五音洞,調演聲律,達五音之玄門,明四聲之妙音,壽九十余,一夕諭門徒曰:‘上帝有招,吾將歸矣?!煦逶《俗?。每風晨月夕,洞中常若有五音之聲,后人因名其洞為五音?!聿㈨嵞溉稚咸普炎?,特賜土百頃、祠部三十八道、紫衣十道,住舍利山?!?/span>清代《山西通志》另載:“舍利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上有五音洞,下有舍利泉。唐釋大愚公隱此,調演五音于洞中,常聞五音不絕,后撰韻母三十上昭宗,賜田及紫衣,蓋洞中所調演也?!?/span>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對大愚禪師的一生有一個相對清晰的了解。大愚俗姓劉,潞城縣人,大約出生于唐代大中四年(850),自幼出家,19歲受戒,聰慧博學,精通音韻,父母去世后曾經隱居石洞,發愿轉經念咒,刺血寫經。唐代末年,曾撰《心王狀奏六賊表》和韻母30字(一說36字)獻于唐昭宗,獲賜100頃(1萬畝)田土、36道度牒和10道紫衣,大愚退回90頃(9000畝)賜田。后梁初期,大愚應邀在舍利山駐錫,開始時住在簡陋的禪廬中,后來正式修建殿堂屋宇,廣受僧俗擁戴。龍德元年(921年,即天祐十八年)應節度使李嗣昭夫婦之請至普通院修行,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圓寂,享年虛74歲。
大愚弟子眾多,影響遍及河東地區。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資圣寺創興田土記》提及高平另一古剎資圣寺的祖師欽公紫巖大師在學法時曾經“初參大愚,次見犗牛,后得法于安閑腳下松溪老人處,密傳心印?!?/span>金代名臣李晏為其父親李森所撰《先考正奉君墓志》記載其祖父李異曾經“受韻于大愚公長老,有《切韻門庭》行于世?!?/span>李晏在墓志中又提及其伯父李林、父親李森“當崇寧、大觀間……始應進士舉”,由此推斷實際上李異是一位生活于北宋中后期的文士,與大愚所處的晚唐、后梁時期相差甚遠,所謂“受韻于大愚公長老”云云,實屬附會,但也從側面說明大愚地位崇高。
大愚富有文采,順治《山高平縣志·藝文志》收錄了其詩作《長平吊古》。另《五代名畫補遺》記載了唐末、五代大畫家荊浩(約850—?)的一則軼事:“時鄴都青蓮寺沙門大愚嘗乞畫于浩,寄詩以達其意曰:‘大幅故牢健,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巖幽濕處,惟藉墨煙濃?!蠛埔喈嬌剿畧D以貽大愚,仍以詩答之?!?/span>開化寺祖師大愚確與荊浩為同時代人,但無法判斷是否與乞畫的鄴城青蓮寺僧人大愚是同一人。
舍利山上舊有一個石洞,名為五音洞,傳說為當年大愚調習聲韻的處所,被后世視為名勝。清代順治二年(1645)姬顯庭所撰《開化寺移修東殿重塑三大士碑記》載:“緣起大愚上人就山腰穴石室調五音為字母,名‘五音洞’。更著《降魔表》文上之唐昭宗,因得賜紫卓錫。是寺之創,以石室靈文顯,而山之名亦以石室靈文顯?!瓪v千禩后,云封古洞,堯氣猶涵,煙鎖貞珉,寶色更粲。二事且將不朽,不第以水色山光、崇室危榭斗勝已也?!?/span>按照塔銘所載,后梁時期大愚才來到舍利山修行,其時唐昭宗早已被害,則其撰表、作韻母上奏并獲得賞賜必在此之前,非如元代以來文獻所稱在隱居五音洞之后。
常四龍先生《開化寺》書中記載:“五音洞在舍利山的山腰處,據當地老人們回憶,五音洞不很大,外面用石條壘砌,門楣上刻有‘五音洞’三個大字,門口兩側刻有對聯一副,洞不深,約有兩米多,扣之鏗鏘有聲,洞內有一個小圓洞?!?/span>據開化寺管理人員告知,此石室一直保存到新中國成立后,“大躍進”期間為修水庫而被拆毀。
大愚墓塔塔銘未說明初創時的具體寺名,僅稱之為“舍利山院”。北宋大觀年間的《澤州舍利山開化寺修功德記》記載:“夫舍利山開化寺者,舊曰清涼若?!?/span>清代順治年間《開化寺移修東殿重塑三大士碑記》亦載:“考《邑乘》,東北隅山名舍利,中藏古剎,肇始有唐,號曰清涼若?!?/span>推測此寺最初的名稱可能為“清涼若”或“清涼寺”。“若”是梵語“阿蘭若”(Aranya)譯音的簡寫,原指森林,引申為遠離人跡的寂靜之所,后世用作佛寺的代稱。

▲圖2? 大愚禪師墓塔
大愚圓寂后,弟子們于同光二年(924)在寺院東南一塊平地上建造一座墓塔(圖2),次年(925)落成。此塔為開化寺現存年代最早的建筑,正方形平面,高約4米,采用單層亭閣式造型,底設須彌座,屋頂近于四坡攢尖形式,中央設蕉葉石雕,其上部塔剎已毀;塔背面嵌塔銘刻石,兩側鐫有僧人和婦人浮雕(圖3)。正面刻石已失,近年重新安設了一塊新石。

▲圖3? 大愚禪師墓塔浮雕
四、宋建大殿
北宋時期寺院正式改稱“開化寺”,得到更大的發展。明代萬歷《申禁化城土木記》載:“(寺)再盛于宋,元祐、紹圣中改開化禪林。時則有稱腴田萬畝者,有稱古檜青蔥者,耆山鵠苑,表灼支提,要自大愚,棲真□□?!?/span>清代順治年間《開化寺移修東殿重塑三大士碑記》亦載:“入宋更為‘開化’?!?/span>實際上天圣八年(1030)《田土銘記》碑上已經出現“開化寺”之名,早于明碑所稱的元祐、紹圣。
寺所在的舍利山風光秀麗,環境優美。大觀四年(1110)由進士雍黃中撰寫、崔靜集王羲之書法而成《澤州舍利山開化寺修功德記》(圖4)描繪道:“其山于高平延谷東北回環三十里余,巖岫翠微,峰巒層聚,崛然而起,袞然而下,或斗或倚,若驟若止,左抱右掩,屬嶧盤繞。汍泉激揚齊汩而性靡常,圖之莫得;礐石蹲踞偃仰而奇且怪,狀之勿能。古檜箐蔥,珍禽以之扆止;靈井淵凈,神龍以之隱藏。其他灌木暢茂,莽草蔓延,冬積雪而煦嫗,夏流金而清涼。秋風寥寥兮,籟乎綠竹;春日遲遲兮,笑乎異花。時寺建于其間者,不其美與?”

▲圖4? 大觀四年《澤州舍利山開化寺修功德記》殘碑
其山林風貌一直延續至今(圖5),歷代多有贊譽,如元代至順《皇元重修特賜舍利山開化禪院碑并序》云:“此寺之峰,邈高平里近三十,乃縣之艮隅也。山勢連綿,以接本止,舍利之峰,麓勢巉巖,危嶠巘崄,可繪圖焉。以王維云:‘主位唯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廻抱處僧舍可安’,誠有以也。斯之勝地,實沙門游履凈境,是大愚之襗也?!?/span>清代順治《重修西殿碑記》稱:“泫邑東舍利一山,開化寺建于其中,規模宏壯,宮殿九重,瑞氣祥云,煙霧騰閃,朝暉夕陰,金紫交映,況奇峰拱對,嶐嶐巍巍,松栢蒼藹,郁郁菁菁,龍聽經,虎拜佛,氣象萬狀,詎非洋洋乎勝景也歟?”中華民國時期《兩社公議讓地留葬小引》亦稱:“開化寺廟宇巍峨,佛像尊嚴,土地□饒,松栢蔥翠,誠得舍利山之靈秀?!?/span>

▲圖5??開化寺山林環境
北宋天圣八年(1030)《澤州高平縣舍利山開化寺田土銘記》(圖6)詳細記錄了當時寺院所擁有的房屋、田地賬目,落款為“陳塸善友李問施到充常住供僧修造天圣八年十二月日寺主僧惠□”,全文如下:
“山林田土東西各至山外坡下,南至寺坂下,北至黃山分水□。
本寺山后地一頃,東至河,西、南、北至分水嶺。
神西地一頃,東至道,西、南、北至水□。次南二十畝,東、西、南至坡下道,北自至。
神東南八十畝,東至河,西、北至宋文,南至李木,其宋文地出入陳塸下。
寺東麻地一十畝,東至程信,西至李一,南至坡,北至道,車牛向東出入。
寺南麻地一十畝,東、北至王□,西□□時,南至坡,車牛向北出入。
寺北屋三間,山門二□,東、南、北至道,西至趙可。
西河麻地九畝,東、北至□,西至河,南至道。
河西屋三間,□子二畝,東至河,西、南至道,北至程言。
王村屋三間,麻地二畝,東至宋文,西、北至王□,南至道。
武家坡四十畝,東至屋,西至河,南至武大,北至李千,其地向北出入。
南莊屋一十八間,地二頃,東、南至王千,西至河,北至牛一,四至內并無諸人車牛出入。
唐昭宗特賜上件地土一十頃,充供僧之用,大順元年賜。
寺坂下客院屋三間,地八畝,東自至,西至河,南至李千,北至道。
□院□里客院屋五間,莊北地四十畝,四相自至。
莊南……東、北自至,西、南至河。
河南塄地八畝,東至河,西、南至武……
車牛武大地內向南合河出入,其客院車?!?/span>
上件客院二,廚屋八間,地六十余畝,祥符三……”

▲圖6? 北宋天圣八年《澤州高平縣舍利山開化寺田土銘記》碑
由碑文可知,當時寺院主體院落擁有山門和北屋(殿)三間,此外還分散設有幾處客院和其他房屋,附屬的土地更是分布于周圍十余處地方,大概是陸續購置或獲捐而得。
其中唯有唐昭宗所賜10頃(1000畝)“上件地土”未注明具體位置和四至范圍,應該不在舍利山一帶。碑文提及的“祥符三”應指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
清代《山西通志》收錄了一首《游開化寺》七絕,題注“在舍利山”,作者標為北宋名臣韓琦,詩云:“蒙山崦里藏神宮,朝蒼暮翠嵐光濃??菟衫蠔喔偝蠊?,危巒峻嶺相彌縫?!钡n琦詩文集《安陽集》中所收《游開化寺》是另一首長詩,所詠顯然并非高平開化寺,故而這首七絕的作者頗可存疑。
學界公認開化寺現存大雄寶殿(圖7)建于熙寧六年(1073),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平面接近正方形,歇山頂,當心間前后檐柱均為方形截面的石柱,柱上設闌額、普拍枋,柱頭施單杪單下昂五鋪作斗栱,無補間鋪作,僅于補間位置的柱頭方上隱刻栱形,并以散斗隔墊。其構架反映了典型的北宋風格。當心間前檐石柱外側分別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及年月日題記(圖8),東柱為“陳塸村維郍李慶、妻魏氏施石柱一條,男文衡、文仲,新婦秦氏、張氏,孫男宅興、善興、漸興、中興熙寧六年歲次癸丑三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西柱為“陳塸村維郍魏亶、妻崔氏石柱一條,男文中,次文皋、次高喜、次舉兒,新婦李氏、趙氏,孫軍喜、見喜熙寧六年歲次癸丑三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可為明證。

▲圖7? 開化寺大雄寶殿南立面

▲圖8? 開化寺大雄寶殿前檐當心間東檐柱石刻題記
大殿梁、枋、斗栱、栱眼壁等位置繪有彩畫(圖9),雖已年久剝蝕,仍有許多圖案保存相對完整,多以黑、紅、白三色描繪外緣道,身內采用紅綠青三色疊暈,紋樣細致生動,可與《營造法式》之“彩畫作”相映證。

▲圖9? 開化寺大雄寶殿栱眼壁彩畫
更為珍貴的是,大殿內壁繪滿壁畫,佛像、人物、建筑、山水、花木刻畫精細,筆法嫻熟,堪稱北宋壁畫藝術的罕見杰作(圖10)。
大觀四年(1110)雍黃中《澤州舍利山開化寺修功德記》碑稱:“予嘗眷愛斯景而屢往游焉,故僧清寶與予交久而益敬,姑以元祐壬申正月初吉,繪修佛殿功德,迄于紹圣丙子重九,燦然功已。又以崇寧元年夏六月五日,直以茲事詢予為記?!扌薮朔鸬罟Φ?,其東序曰華嚴,扆壁曰尚生;其西序曰報恩,□壁曰觀音,功費數千緡?!?/span>文后附有一些捐施官員姓名以及主庫僧清諫、供養主僧清道、主持沙門僧清寶法名。
碑文證明于元祐七年(1092)正月至紹圣三年(1096)九月,在住持僧清寶等人的主持下,為大殿繪飾壁畫。大殿當心間后檐柱內側亦有墨筆題記,目前僅能辨別出“……匠郭……”2字(圖11),而潘絜茲、丁明夷二先生《開化寺宋代壁畫》一文中記載了較早時抄錄的兩段原文:“丙子六月十五日粉此西壁,畫匠郭發記?!薄氨幽晔率迦障率謷箻b立,至十一月初六日描訖,待來年春上采,畫匠郭發記并照壁?!?/span>此處“丙子”即紹圣三年(1096年),與碑文時間吻合。

▲圖10? 開化寺大雄寶殿后檐墻壁畫局部?

▲圖11? 開化寺大雄寶殿當心間后檐柱題記殘跡
值得一提的是,大觀碑上還記載:“在昔之遺跡,革鼎名號,廢興之歲月,則清源隱士少監王景純及子潞帥曙刻石敘之備矣?!?/span>此處所稱之“潞帥曙”指北宋名臣王曙(?—1034),字晦叔,祖籍河汾,其父王景純遷居河南府(洛陽)。王曙進士出身,歷任各種官職,仁宗時期曾知潞州。由大觀碑可知王景純、王曙父子曾經在開化寺立過另一塊碑石,詳述寺院歷史淵源,可惜此碑現已不存。
五、金構杰閣
金代開化寺在大雄寶殿后院東北角建造了一座觀音閣,保存至今(圖12)。此閣共設兩層,底層以石墻封砌,內藏石室(圖13),分為兩間,里室拱券門內有一泉眼,可能就是《山西通志》所記之“舍利泉”。上層為三間懸山頂木構建筑,前廊兩次間中間各加一根石柱,隔為五間。柱頭上施單昂四鋪作斗栱,無補間鋪作,進深六架椽,結構簡潔。

▲圖12? 開化寺觀音閣南立面

▲圖13? 開化寺觀音閣底層石室
觀音閣西山墻上嵌有一碑,立于金代皇統元年(1141)十二月臘日,上刻當年大愚禪師所撰之《心王狀奏六賊表》(圖14),高平縣令王庭直作跋文曰:“以定發慧,以靜生覺,天下之成心也。成心之中,佛性存焉。余觀此表,真佛子語。妙公攜以見示,遂使與余慧出于定,覺明于靜。天地間擾擾群務莫能干。吾至真精進勇猛,立地成佛,善哉善哉。因勸妙公刻之石,以示來者,貴使舍利禪師佛語愈久而愈不泯也?!?/span>文后附識“裴泉村李京評事同男李舍己財三百余貫重修禪師殿”,落款為“寺主僧義賢、知庫僧義勝、講經論彰法院沙門義妙立石”。
王庭直于天眷三年(1140)開始擔任高平縣令,其事跡載入順治《高平縣志·名宦志·循吏》。跋文中所云之“妙公”即開化寺的義妙禪師,而由附識可知當年裴泉村李氏父子還捐資300多貫重修禪師殿。此碑或許可以從側面證明最晚至該年觀音閣已經建成,但碑刻屬于可移動文物,也不能完全據此判定建筑的年代。碑文同時表明當時曾經重修“禪師殿”,所指不詳。

▲圖14? 金代皇統元年《心王狀奏六賊表》碑
觀音閣前檐西側石柱南側鐫有題記:“邑令任致遠沿督稅訪妙□,師烹茶導話,頗快塵襟。癸亥臘月六日?!?/span>(圖15)據順治《高平縣志·官師志》記載,在柱上留題的任致遠在金代“太和三年”出任高平縣令。此“太和”即“泰和”,金章宗年號,泰和三年(1203)恰好為癸亥年,與題記吻合。但金代文士李森《嘉禾堂記》另有記載:“皇統三年春,任令致遠時令于此(高平縣)?!?/span>由此可見《高平縣志》所載有誤,題記所云之“癸亥”應為金熙宗皇統三年(1143),比泰和三年整整早了一個甲子,與《心王狀奏六賊表》碑時間接近,為此建筑始建年代的判定提供多一重證據。同時亦可推斷,任致遠所訪的“妙□”禪師很可能與王庭直跋文所謂“妙公”一樣,同指義妙禪師。

▲圖15? 開化寺觀音閣前檐西側石柱南側題記
前廊東側石柱西側刻有李肯播于崇慶元年(1212)所作的題記:“澤州同知宋雄飛翔霄、縣令任元奭善長、縣尉獨吉明威、前長子縣令畢伸邦榮從友人宋文鐸振之、李熙載廣之,暨顯公和尚之請,聯轡來游。崇慶改元三月中濣前一日李肯播克紹識?!?/span>(圖16)李肯播字克紹,出身于澤州李氏世家,其祖父李晏、父親李仲略均為金代顯宦,題記中所列官員宋雄飛、任元奭二人均曾任高平縣令,其名也均可見于順治《高平縣志·官師志》。

▲圖16? 開化寺觀音閣前檐東側石柱西側題記
東石柱的東側另有一條石刻題記:“叔厚德夫肄業于此。時歲在攝提格?!?/span>(圖17)無年月標記?!皵z提格”是古代一種星歲紀年,即寅年?!度龝x石刻大全·晉城高平市卷》認為該題記與同柱西側的題記同樣作于崇慶元年(1212年),但1212年為壬申年,與“攝提格”不符。

▲圖17? 開化寺觀音閣前檐東側石柱東側題記
在大殿后檐墻上還有一條金代墨書題記,字跡斷續模糊,目前大致可辨為:“廿五日山麥……天會十三年五月□日種麻……澤州……”大概是有關作物種植的記錄,與建筑營造無關?!疤鞎北臼?span style="margin: 0px;padding: 0px;outline: 0px;max-width: 100%;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color: rgb(123, 12, 0)">金太宗年號,天會十三年(1135)正月太宗駕崩,熙宗繼位后沿用。
金代著名官僚文士趙可是高平人,《金史》有傳,身后歸葬故鄉,其墓在開化寺南側,至今尚存一對文武翁仲(石像生),頭部已殘,高約1.5米(圖18)。寺內康熙年間《開化寺補修中殿記》對此有載:“(寺前)翁仲相傳為知制誥學士趙可墓,《志》稱在魏莊東,事或不誣?!?/span>乾隆年間《高平縣志·陵墓》載:“翰林學士知制誥趙可墓在魏莊東舍利山麓(今尚存二翁仲)?!?/span>這兩座翁仲也是金代所遺與開化寺相關的歷史文物,不可忽視。

▲圖18? 趙可墓文武翁仲
六、元代復興
金末元初戰亂頻仍,開化寺可能也遭到一定破壞。至元代中葉文宗至順年間,開化寺得以重修復興。
至順元年(1330)潞州昭覺禪院僧人韓溪文瑾所撰之《皇元重修特賜舍利山開化禪院碑并序》(圖19)記載:“師友明君,田既勝,何招提之劣耳。歷年綿遠,經代尤深,延迄洪元,僅四百余,興替幾之。目今僧御等,以為名山古寺,非大愚創之,其誰能治耶?將田出之,儉用積累,歲之豐盈,續而完之,其寺一新,庠序有次。中乎大雄殿,后以演法堂,前鐘層樓,庚兌置大悲之閣,甲震樹解脫之門;東作筵賓之舍,西為講肆之堂,法堂右仿維摩凈室,左立觀音之閣。香積居筵賓之后,倉廩麟廡有之全,周垣僧房咸備有焉。迂睹綽然,疑梵宮移來耳。使觀者太息,吁人間一絕焉?!?/span>
此碑由開化寺僧人義遷刻立,下設龜趺,碑陽有“皇元特賜開化禪院碑”9個篆書大字,碑陰上部有“國泰民安、皇帝萬歲、法輪常轉”12個楷書大字,下部刻“本寺大小僧眾名目于后”,包括尊宿仁謐、住持尚座仁御、莊主仁端、住持仁顯、講經論沙門院主義遷、義朗、講經論沙門副院義添、義道、講經論沙門財帛義聚、義遠、義謹等,還列有潞州地區其他寺院多位僧人的法名,堪稱元代本地佛寺建置的重要史料。

▲圖19? 元代至順元年
《皇元重修特賜舍利山開化禪院碑并序》碑
碑文列舉了寺院重修后的基本格局:寺前中間一座層樓辟為鐘樓,閣西建大悲閣,閣東設山門(解脫之門);前院中央為大雄寶殿,東為賓舍,西為講堂;后院正殿為演法堂,其東為觀音閣,其西為維摩凈室。在賓舍之后設香積廚,此外還包含各種倉房、僧房、廡房,格局已經非常完備(圖20)。

▲圖20? 元代至順元年開化寺平面格局示意圖
目前寺院正南側中央現存一座樓閣(圖21),形如城門,下為磚砌高臺,中設拱券門洞;上部為三間重檐歇山頂木構建筑,帶周圍廊。室內柱梁多為彎曲原木,檐下柱頭施五鋪作斗栱,補間設斜栱。此閣帶有明顯的元代建筑特征,當代學者基本公認其應為元代碑記所云之“前鐘層樓”,而位于此樓西側的大悲閣和東側的山門后世均已不存。

▲圖21? 開化寺南閣南立面
院東南大愚禪師塔旁側另有兩座石砌高僧墓塔,建于元代。一為文清禪師塔(圖22),正方形平面,采用3層樓閣式,造型簡樸,塔剎已毀,塔身側面嵌有至順二年(1331)韓溪文瑾所撰之《敕賜舍利山開化寺清公塔銘記》:“開化寺,尊宿尚座仁御□師清公之創也。師諱文清,姓潘氏,天黨東池人,九歲出家,依舍利忍長老柏溪為師,一睹尤奇,有祖之風。十八受具,主開化,居甲非乙,抱行布德,不敢名諱,以山主之號稱之。以耳順之年,未病而圓寂矣。僧俗感嘆,葬之以禮,樹而祀之,以致其追遠之誠,可謂盡其道矣。仁御舍己之財,創修浮圖,乃有以也。經不云乎,為亡師立塔,用自物可,不得用師物,何妄意哉?……今御于師,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又為之高勝,其師資之道,可謂終矣?!?/span>
文后附文清弟子門人仁從、仁顯、仁御、仁端、仁榮、仁正、仁謐以及知庫義普、直歲義泰、院主義福、維那義謹、住持講經論沙門義聚、財帛講經論沙門義添、前住持講經論沙門義遷等眾僧法名和“本院師孫三拾有余”。

▲圖22? 文清禪師塔
另一座石塔為義聚禪師塔(圖23),單層扣鐘式,基座之上設蓮瓣,頂設塔剎。塔上原嵌之《舍利山開化寺創修聚公和尚塔銘》由智實和尚撰寫,刊刻于至正十三年(1353),現已移藏于寺內,文字殘缺嚴重,目前僅能辨識“況本師者,潞州上黨□□□□□,姓郭,先考郭□□、先妣吳之子,自幼歲出家,于澤州□□舍利山開化寺,拜顯公和尚為師……觀音之圣,重修冥殿之十王……”等字樣,落款為“僧禮禛、講經論沙門禮祚”。此處提及的“顯公”即仁顯,為義聚之師,生活于金末元初,其法號亦可見于金代崇慶元年(1212)石柱題刻。由其文推斷,此時寺內除了供奉觀音的場所之外,還有供奉陰世十殿閻王的殿宇。

▲圖23? 義聚禪師塔
七、明代續營
元末開化寺再度頹敗,明代又屢有續建、重修之舉,留下了較多的碑刻、題記。
大殿后檐墻西內壁現存一處宣德五年(1430)四月十五日墨筆題記:“天地冥陽水陸大祭,僧智移……僧陸拾余名,十方壇僧善眾……余人□僧布施……”(圖24)當為寺僧智移禪師在大殿內主持某次水陸大法會的記錄。

▲圖24? 開化寺大雄寶殿后檐墻西內壁墨筆題記
智移禪師墓塔(圖25)位于大愚禪師塔一側,形制與文清禪師塔類似,同為正方形平面的3層樓閣式石塔,頂部已殘,雕飾相對豐富。
塔上所嵌《敕賜舍利山開化寺移公和尚塔銘記》載:“本寺尊宿講主師耶耶移公之創也。系是本里,俗姓郭氏也,九歲出家,依舍利忍長老,具開化,居甲非,不敢名諱,以山主之號稱之□耳。正統年病而圓寂矣。僧俗感嘆之□,□□追逐之誠,可謂盡其道矣。聞□舍己之資,創修浮圖,迺有以也。經不云乎,亡師立塔,用自物可,不得用師物,何妄意死也。雖心喪有期,而追□之殷固無已焉。移公于師,事死如生,事之如存,又之高勝其師資之道?!?/span>落款為住持聞增與門徒思記、思沖、思鑒、思興等以及移公法孫思會、思財等。智移于正統年間(1436—1449)圓寂。
值得存疑的是文中有“天順丙午”立石紀年,查“天順”為明英宗年號(1457—1464),其間無丙午年,亦無其他帶“丙”字紀年,此處顯然有誤。天順時期唯一帶有“午”字的紀年是天順六年(1462)壬午,其后最早的丙午年為成化二十二年(1486),距離智移去世至少已有37年。

▲圖25? 智移禪師墓塔
萬歷十年(1582)七月寺內所立《重修觀音廟記》(圖26)碑文曰:“世傳觀音福利后人,神為至尊,甚可敬也。古跡開化寺,舊有廟堂,神靈所棲,四方瞻拜者,蓋勃勃矣。年久頹壞,有善人之心者,誠所不忍也。石村耆民姬湯舉家好善,素稱長者,輸心改革,棟宇重新,不惟神安所止,四方瞻拜思快睹之心亦可慰矣。誠哉美事,不可泯沒,則神之所以福利者,斯人其最先歟?故記之,以垂不朽云爾?!?/span>落款為“石村中里施主姬湯、兄姬舜、男尚鄴、長男姬尚信、次男姬尚弟,僧人崔善源?!贝颂幩浦坝^音廟”可能指金代所建的觀音閣。

▲圖26? 萬歷十年《重修觀音廟記》碑
萬歷十四年(1586)高平縣令楊應中頒布《申禁化城土木記》,魏莊東里鄉民趙朝鸞在寺內為之刻立碑石,其文曰:“當萬歷辛巳,邑侯劉公,從耆民趙朝鸞請,下劄禁舍利山芻牧,家嚴作記,載□跡詳矣。至丙戌,楊公□□□得以庶老賓于庠,復請公慨然揚示。括田三頃,止其盜賣;儲培檜栢,戒其□斫?!既缜鍖気?,克振飭之,亦庶幾阇黎之止蠱。頻年剝敝,沃土鬻而止□,其隢連抱盡而僅存其本,此不□數歲□,貞林色界院辟□□□草場矣,……知公已今精廬顏葺,瞻以凈土,菀然山木丸丸?!?/span>大意是禁止周圍村民在舍利山放牧、砍樹,以保護山林環境。
寺院南側樓閣底層南墻上現存萬歷二十八年(1600)《重修開化寺大悲閣記》碑,其詞曰:“高平縣舍利山陽開化寺,自古有之。溯其創建之始,代遠人迷,無跡可徵。其殿閣因歷年久,雨剝削風零,棟宇幾頹。有信士姬湯,乃石村中里人也,平生好善敬神,于十王殿、觀音殿、中殿西,一年累年,次第修完。至于大悲閣,自湯之祖壽官姬定修補、父陰陽官姬佩芝修補、兄姬舜修補,工程浩大,歷年以來,又將廢壞。僧人正懷等有憂焉,化緣修閣,此湯之素愿者,愷然許之,捐貲不息,于大明萬歷二十八年正月吉日興工,其閣煥然一新,足延數百載矣。故銘之于石,以為后世信士之一監云?!?/span>落款為“信士姬湯、妻趙氏、男姬尚信、姬尚弟、孫姬列松”等以及寺住持僧正程、正懷、正全、正器、善巖、善和、善春、善就等僧眾法名。
可見元代的鐘樓在明代已經改為大悲閣,姬湯的祖父曾經予以修繕,后又廢壞,姬湯在萬歷二十八年又做了較大規模的重修,而此時寺院建筑還包含十王殿、觀音殿(閣)、中殿(大雄寶殿)等。
開化寺東側庭院的東南角有一座兩層磚砌小樓,底層室內嵌有一塊萬歷四十三年(1615)衛興高所撰之《重修舍利山開化寺鐘樓記》碑(圖27),文曰:“邑東舍利山有開化寺,敕修創自異代,其來舊矣。夫寺必有鐘,鐘必有樓,匪直為觀美也,然鐘一鳴而僧肅聽,則旦暮禮佛之心殷,夙夜清凈之念動焉。是鐘之不可不具,樓之不可不建也明矣。里人張姓諱應祿者,其先祖常輸誠捐貲,虔心獨立,相傳亦非一日耳。歷來世久日遠,風雨頹壞,地將臲卼,則鐘于何懸哉?祿謁此寺而覩其記原先世之孑創者,于是復出己財,嚴督工匠,不歲月而奏績巍峨,重新棟宇,耀目閭闬,僉謂張子之敬以尊神而孝以承先也,誠哉。奕世具有光焉。是可勒石為盟,以紹萬世長久之記云,故獻俚言以序于右?!?/span>落款為“高平縣豐益鄉三都魏莊東里七甲信士張應祿、妻衛氏,率男張問德、張問政、張問孔,孫張麒、張麟”,和“本寺僧正宣”、“木匠馮守興、甃匠成丕全、玉工李尚聦”。
可見此處另有一座鐘樓(圖28),孤立一隅,與明清佛寺常見格局有所不同,萬歷年間頹壞,魏莊信士張應祿全家捐資重建。

▲圖27? 萬歷四十三年
《重修舍利山開化寺鐘樓記》碑

▲圖28? 開化寺東院入口與鐘樓
大殿西山墻上所嵌崇禎十六年(1643)碑題為“重修金裝佛像地藏十王土地三堂補修佛殿三座記”,其文字僅能辨識“泫邑之艮,名山舍利,古剎開化,歲月久遠,殿宇佛像廢矣。今縣之□□□東坪……焚修……”,由田恒澤撰寫,落款為捐施人“姬□貞、男姬翊騰、姬遂周、姬遜周、姬遠周、姬達周、姬道周,母吳氏”,還有“主持僧圓融、徒可紹、徒孫悟璽 、悟琨、悟璧、曾孫周祥、周瑞”法名以及“丹青郝滿池、瓦匠成應云、木匠郭長青、玉工郭云清”各工種匠師姓名。由碑題可知,當年對寺內地藏堂(殿)、十王堂(殿)、土地堂(殿)的塑像重作金裝,并對3座佛殿予以修繕。
現存前院西配殿為十開間硬山建筑,據附近老年村民回憶,幼時曾經見其中布置閻羅、鬼怪塑像,當即十王殿之所在(圖29)。而地藏殿和土地殿應該即現存前院東廂位置的兩座五開間配殿(圖30),與十王殿相對。

▲圖29? 開化寺十王殿東立面

▲圖30? 開化寺前院東配殿西立面
開化寺院中還存有一塊嵌壁碑,其正文曰:“粵稽此剎□于唐焉。自唐迄今,累年久矣,間有增修,不知凡幾邇來東西燦爛,大非其昨,詎非一時之盛觀,千古之快睹也哉,而有所不相配合者,兩墀若池,一路如蹊,院幾頹敝不堪矣。歉歉在念,勃勃動中,于是乞募資財,喜舍不吝,仍舊莫□□耳。乃如高下偏陂何哉,填砌均平,不日告成。不亦輝輝乎四方,并耀昭昭焉六合,同新是用,刊石永垂不朽?!?/span>主要記錄對院內鋪地重新填砌的經過。碑上無年號標記和僧人法號,僅有“趙繼□”“□國屏”“趙繼光”等施主姓名?!陡咂浇鹗尽吠茢啻吮疄槊鞔?,未知何據,暫錄于此,以備續考。
八、清代重修
明末開化寺又淪于衰落,清初獲得重修,并有局部改建。順治二年(1645)所撰《開化寺移修東殿重塑三大士碑記》載:
“寺廟隱僻山谷間,有騷人墨士憑而吊之,止一戲噓而已。歲甲申春,為日月變更之始,攜關中蘭誼張子穉恭,同鄉陳子壺嵐、李子漢清,登山巔,憩五音洞中。一出,響如應韻,致鏗然。及睹壁間禪文,義奧蘊深,筆畫遒勁,同志懷想千古,不禁揄揚賡歌,為一時登眺美譚,為千種闡揚盛事。
載觀大雄殿外,廊廡混亂,爻象參錯,千余年來無人更正,以為上方缺典。未幾,里中信士衛志翰同嗣烏臺承使衛必昌銳意承之,改舊穿廊為東殿,移水陸東殿大士像于中,廟貌重新,煥然改觀,創造三大士像,金碧輝煌,丹堊炳朗,極一時工匠之選,與寺終始焉。丐予言為記,窺見萬物興廢有時,人心鼓動有數,自唐迄今,其間銷沉者不知幾許。神廟末年,住持式微,山門幾為瓦礫,居士以一念好施,諸務漸興,其如來垂光、大士慈佑所致歟?居士家多善因,橋梓同志以聚村樂善,為鄉人倡導,是可述而志也。予無能為居士益,但令斗室留云,鴻文快日,今茲功德當與共之,即以表揚因果,為居士勸進,誰不曰宜?且山性多材,松柏為茂,菁蔥蒼翠,四圍如障,熱客煩襟一暫息其間,輒生出世想。居士能一力擔荷,當如蒼松古栢,日新不已,不亦恢恢乎大觀也哉?
先是,山木嘗美榷于斧斤,里人選佛子圓融,力持院事,山靈起色,勝地增輝,天心人事。一時湊合,即大愚公之常存也可,即居士之常存也亦可。工起于乙酉春季,落成冬季,費且不貲,俄頃為就,即居士忘善不居,而余且為居士多之,是為記?!?/span>
碑陽由寺僧可紹書丹,姬顯庭(字相周)撰文,另署陳烶(壺嵐)之名,落款為“順治二年歲在乙酉春季十七日魏莊東里信士衛志翰同男衛必昌立石,玉工郭秀胤鐫”。碑陰刻“三都魏莊東里人士見在王村居住,奉佛建大殿塑像,植福保安。信士衛志翰、室人姬氏、男衛必昌、男婦姬氏、宋氏、梁氏、孫女衛應姐立石?!辈⒏健氨舅伦〕稚畧A融、徒可紹、孫悟璽、(悟)琨、周祥”眾僧法名以及“石匠李彥厚、木匠馮弘、瓦匠王應水、郭子強、丹青陳加仕”姓名。
由此碑可知,開化寺后院東廂位置原為穿廊,所謂“廊廡混亂,爻象參錯”,格局不佳,在魏莊信士衛氏捐助下于順治二年(1645)改建為三大士殿。此殿為三間懸山建筑,柱頭上施三踩斗栱,至今仍保持原貌,碑立于前廊北側(圖31)?!叭笫俊敝肝氖?、普賢、觀音三位菩薩,殿中塑像從“水陸東殿”移來并重新塑造。

▲圖31? 開化寺三大士殿西立面
順治《高平縣志·輿地志·寺觀》另載:“開化寺在縣東二十五里,有五音洞,即大愚禪師審音處。流寓進士張恂題詩留辭,李棠馥、龐太樸、陳烶、姬顯庭并有和詩?!?/span>清初本地名士有多人曾經為五音洞題詩,傳為佳話。
順治十一年(1654)又有《重修西殿碑記》碑,稱:“奈世遠人湮,風雨吹零,西殿傾頹,改適游覽焉。即身任其事,出財重修,增其舊制,仍使佛地長春,煥然一新,于是勒石以志不朽?!?/span>落款為“高陵陳塸村北信士秦一改同男秦討吃、三討,匠王國秀、泥水匠成尚印、玉工李永福,本寺住持僧正孝、道胤、(道)祥、果貞、(果)祿、仙慶”。此處所云之“西殿”可能指前院西配殿十王殿,或指后院西配殿(圖32),也是一座三開間懸山建筑。

▲圖32? 開化寺后院西配殿東立面
后院正殿西側朵殿在元代為維摩凈室,于順治十三年(1656)改建為白衣大士殿(圖33),三開間懸山建筑,前檐墻上嵌有當年所立石碑,上刻“順治十叁年歲次丙申貳月初三日壬子興工,創建白衣大士殿三間。魏莊東里信士衛必昌、男淇同刊石?!?/span>至此,開化寺中先后有觀音閣、白衣大士殿和兩座大悲閣一共四座殿閣專門供奉觀音,分別設于金代、清代和元代、明代,而清代順治二年所建三大士殿和之前的水陸東殿中也都設有觀音像,可見對觀音菩薩的崇信程度極高。

▲圖33? 開化寺白衣大士殿南立面
康熙三十一年(1692)寺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重修,留下了3塊紀事碑。當年二月姬譯所撰《開化寺補修中殿記》稱:“夫自五代洎今,歷千年所,其間踵事增華,補苴式廓,一往而胥為陳跡者,蓋不知凡幾。余嘗遐覽今昔,而見所為金碧晶赫之區,如驪山之宮、太液之池、金張之邸、封君世家之宮室,壹皆遷變淪沒而無所于救,曾不得如開化寺者,修而廢,廢而復修,得非以實諸所有者易渝,而空諸所有者長存乎?抑天下之財力,當其瞻盈,必有所耗,無以制之,將侈而溢,甚或銷磨蕩滌于水火鋒鏑之中,而不能嗇而自禁,賴有清凈之教為之疏通而施舍之所謂明治以禮樂,幽治以鬼神,人天小果之說,猶其外焉者也。然當年博物雅量,如所見歟?適起元大師殿工告落而需于記,俾后之人知宣力之玉名、作止之歲月,至其工壯森麗,有目共睹,奚煩更仆。且既修而或至于廢,廢而猶借于修,何有紀?極王逸少所云‘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矣,于是乎記?!?/span>文后附捐施者姓名以及“住持僧果貞”“徒先紹、慶、虔”“孫廣清、奐、修、德、信、聞、慈”“曾孫通鑒、善、仁、常、周”諸僧法名。
同年八月趙凡氏撰、王席珍所書《重修西禪堂碑記》載:“粵自五音調演,六賊蕩平,大愚公崛起前代而開化梵宇遂鼎盛于一時,法門廣大,針芥日尋,禪堂乃因之而建焉。嗣是則感懷思舊,代不乏人,獨至起元禪宗,嚴戒行,通典籍,而門下金森玉立之眾,若授以愚公之心傳,勤勤懇懇,操守靡懈,于是勉修中殿各處所,復為募化,諸檀那如趙桂、趙文炳,慨捐己資,鳩工庀材,閱數年而禪堂更新矣。居是堂者,由聲律而悟本原,尊心王以弘方便,惟能自作主。斯菩提同證,后先輝映,于名山又何古今之不相及也哉?!?/span>落款包括“信士趙桂、趙文炳,住持僧果貞,徒先紹、慶、虔,孫廣信等”。碑文證明當年對西禪堂進行重修,此“西禪堂”可能指的是現存之后院西配殿。
同年十二月李棅所撰《重修開化寺觀音閣記》載:“其聳峙者惟觀音閣,為大愚禪師卓錫處。師戒律精嚴,砥柱中教,所著上心王六賊表,刻之壁閣,與邑志永垂來許。閣在師審音洞之前,古木森森,石泉潺潺,鈴鐸一振,不惟雷鼓霆擊,揚音大千已也。僧起元嗣大愚法音,見閣將傾圮,有志更新,奈力不逮,故焚香苦募,魏莊檀越十一人共成迺事。夫起元雖列選佛,學徹上乘,安得廣長若向人人而說之也乎。余□觀世音大士現身隨處,法力無邊,感應潛通,捷若影響。當起元發愿,時而善男信女念觀音力,生菩提心,交相贊揚,輸金出粟亦何難,給孤獨長者黃金之布滿祗園耶?爰是朝營夕建,丹雘涂塈,實枚有恤,莊嚴聿新,乃知起元之素行必大有傾動于喜信者矣,夫豈盡大士之感化哉?閣成,求記于余,勒書于石,則起元與大愚師可并傳矣?!?/span>落款包括信士趙世熙、趙翀云等,以及“住持僧果貞,徒先紹、慶、純、虔,孫廣知……,曾孫通常、善、□、鑒、周”等僧人法名??梢姰斈瓿舜蟮?、西禪堂等處之外,還對觀音閣作了維修重飾。
乾隆十六年(1751)對“西殿”再作重修,并在北宋大觀碑背面鐫刻《重修西殿功德施主》之文,羅列周邊村民捐施者多人姓名及捐資數額。此處所云“西殿”可能指后院西配殿,也可能指前院西配殿十王殿。
后院西配殿之北另有一座單間懸山小殿(圖34),其脊檁枋上有墨書題記:“時大清乾隆五十六年歲次辛亥六月吉日移修圣賢殿,首事人趙氏闔族,住持僧元中,徒洪福等,木工□□、石工□悅臣、瓦工賈會,仝記永垂不朽□?!?/span>文字上下分別繪制“離”和“坎”兩卦符號。這條題記證明此殿名為圣賢殿,乾隆五十六年(1791)六月曾經重修。

▲圖34? 開化寺后院圣賢殿東立面
九、民國之后
清末以后,開化寺重現衰敗之相,中華民國5年(1916)高平縣庠生劉九德撰《補修開化寺碑文》稱:“惟廟宇浩大,補葺匪易,雖前人不乏歲修,至清末而坍塌更甚矣。社首等存心□久,奈有愿莫償何。不料于去年六月,突然山石下墜,將十王殿后墻毀壞。僧人招集社首勘驗,僉曰:‘山□顯靈矣,我佛催工矣?!谑莾缮缇S首邀請臨近村社首事及吾鄉各行生意執事,并有在外省貿易諸□公同商酌,極力進行,一面勸募布施,一面自籌底款。自春至秋,不數月而工程告竣,于八月下浣開光□戲,謝土誦經,一切支款約計貳千肆百串有零。茲當功成圓滿之際,理宜從實報銷,為此垂碑勒石以記后人之觀感云爾。是為序?!?/span>此次工程主要對后墻坍塌的十王殿進行維修。碑上羅列魏莊社、南河社多位捐資者姓名以及“住持僧黌運、石工牛見奎”之名。
中華民國16年(1927)養正兩級小學校長趙承質撰書《兩社公議讓地留葬小引》稱:“從前寺中僧徒,多不守法門,以致寺院凄涼,山林荒蕪,深為我兩社憂。嗣有黌運大禪師入寺,處□奉佛,為人忠勤,不數年土地盡皆開墾,殿宇居然維新。兩社前后興工,我禪師經理督率,不遺余力,故近年來,寺內充裕,禪院雅潔,□為吾方游覽之勝境,此皆我禪師功勞之所致也。言念及此,我師宜永享遐齡,方為正理。孰意天不假年,竟于民國十六年夏歷六月□而圓寂,誠可嘆也。其徒智榮念舊塋遙遠□愿□葬,遂邀請兩社維首商議,欲另謀葬地于本山。社中同人均感我師有功于寺,情愿(讓)地留葬,遂請堪輿家卜吉于本山境內,捍□而□之。但此地所葬,□□□□和障也。嗣后,即本寺僧徒,如其不守佛法,破敗寺業,離寺□游,行同和障者,永不準歸葬此塋。此兩社第(一)要議也。非兩社近于□□□寺中,后之僧眾務要守法勤儉,自重自勵,能使此寺永不□壞,佛面時刻生光,我兩社亦有莫大之榮幸焉。因為序以記之?!?/span>落款包含“住持僧智榮、玉工王二松”。文中提及民國前期黌運禪師曾經對寺院進行修繕,受鄉里擁戴,身后得以歸葬于舍利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開化寺已無僧人,原有建筑大多改為陳塸村村民住宅,大殿用作糧食倉庫,白衣大士殿用作畜圈。1963年3月15日高平縣人民委員會在此設立“文物古跡保護標志”匾,文曰:“陳塸開化寺大雄寶殿系宋代建筑,殿內有金代壁畫、明代題記、宋代碑碣兩通、彩繪以及寺外唐、元兩代所建的石塔三座,均屬文物,殿前、殿后建筑,均有文物價值。經中央和省文化主管部門鑒別后,決定為文物保護重點。各級黨、政和人民群眾應認真保護,不得毀壞。如興工動土,需經縣人民委員會批準?!?/span>(圖35)這段文字對于開化寺文物建筑的情況描述并不準確,不過樹立標志對于其保護工作仍有一定意義。

▲圖35? 文物古跡保護標志
1965年開化寺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建筑年久破敗,并未采取更多有效措施予以整修。至21世紀初,后院正殿演法堂逐漸塌毀,僅余4根石柱;其西側白衣大士殿梁架和屋頂毀失,只剩下部分墻體。
2002年開化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相應的重視,在政府部門和民間人士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對全寺歷史建筑做了大規模的重修,重建三間懸山頂演(說)法堂和白衣大士殿,另在大悲閣兩側新建鐘樓、鼓樓各一。2004年所設《重修說法堂碑記》載:“說法堂重新修繕工程于公元二零零四年貳月貳拾捌日開工,同年肆月叁拾日竣工。工程總造價叁拾伍萬圓整,由陳區鎮安河村馬中列及全家捐資修建?!?/span>同年《重修開化寺白衣大士殿碑記》又載:“白衣大士殿重修工程于二零零四年四月二十日開工,同年六月三十日竣工。工程總造價:壹拾陸萬圓整,由魏莊村劉滿清捐資修建?!?/span>工程主要由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設計,千年古剎重新煥發光彩。
開化寺寺院主體部分現存東西二院(圖36)。西院為主院,分前后兩進,正南為大悲閣,兼做山門,東西兩側為近年所建的鐘鼓樓,形如方亭(圖37)。前院北為大雄寶殿,東為兩座五間殿,西為十王殿。后院北為重建的演法堂(圖38),其東朵殿為觀音閣,西朵殿為白衣大士殿,東配殿為三大士殿,西配殿性質不詳。西配殿之北的圣賢殿現稱伽藍殿,東配殿之北的兩層小閣現被辟為文昌閣,始建年代未見記載。

▲圖36? 開化寺現狀總平面圖
1大悲閣? 2鐘樓? 3鼓樓? 4大雄寶殿? 5前東配殿
6后東配殿? 7十王殿? 8演法堂? 9觀音閣? 10白衣大士殿
11三大士殿? 12西配殿? 13文昌閣? 14圣賢殿? 15倒座房
16側門? 17鐘樓? 18穿堂? 19東配樓? 20后院正房
21東耳房? 22東廂房

▲圖37? 開化寺南面現狀

▲圖38? 開化寺后院演法堂南立面
東院格局緊湊,在3層臺地上共設兩進院落,所有建筑檐下均以磚墻封砌,顯得較為厚實。南為磚砌倒座,中設一門,其東端為明代萬歷年間重修的二層鐘樓;前院北為三間磚房,中央辟為穿堂,東側為兩層五間配樓;后院北為三間正房,東側設耳房,院東為三間廂房(圖39)。另外在寺外東南側的空地上保存著大愚、文清、義聚、智移四位僧人的墓塔。

▲圖39? 開化寺東院后院內景
此格局一方面受地形條件的約束,院落寬度和總進深都有一定限度,建筑密度偏大,主院布置規整而東院較為靈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歷代不斷改建、修葺的結果,建筑保持宋、金、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風格,具有自身的個性特征。
十、結語
開化寺并無寺志流傳,但遺存的碑刻、題記等文獻資料同樣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展現了一座佛寺在不同時期的興衰更替,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其間雖難免存在若干空白和模糊之處,但通過考證仍可以對高平開化寺的歷史沿革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總結,其主要營建事件可參見附表1,而相關碑刻、塔銘、題記信息整理為附表2~附表4。同時,依據這些史料,可大致了解自大愚禪師創寺以來許多僧人的法號以及募建、弘法等重要事跡,還有若干參與工程的施主和工匠以及為寺院題辭的官員姓名,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寺史的演變,不可忽視,故將歷代與營造相關的主要僧人法號和工匠姓名整理為附表5和附表6,以供參考。
除了前文提及的碑刻、題記、塔銘之外,寺中另有未標記年月的增修碑和布施碑各一通,斷碑兩通,年代或內容難以判斷,還有一座清代嘉慶五年(1800)刊刻的《正堂張太爺準免貼平鐵行碑》與開化寺建置無關,故本文均未加引用。
必須指出的是,本文所作考證主要依據現存文獻,而對于現存建筑的年代判定則需要對其構件形制、材料性質做更細致的考察、鑒定。在此基礎上,還有待結合文獻,對其建筑技術特征、藝術風格、文化內涵作出更為深入的探討。
附錄
表1? 高平開化寺建置大事年表

表2? 高平開化寺現存碑刻一覽

表3? 高平開化寺現存塔銘一覽

表4? 高平開化寺現存題記一覽

表5? 高平開化寺歷代僧人及其主要事跡一覽

表6? 高平開化寺歷代營造工匠一覽

本頁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