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在線】探訪千年古剎三嵕廟
三嵕廟位于我市市區東南10公里處的米山鎮三王村。三嵕廟,又稱羿神廟、護國靈貺王廟,主祭之神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射日英雄——羿。
三嵕廟創建年代不詳,距今無法考究,據說在唐代時已有現存主要建筑,宋宣和年間重修。2013年3月三嵕廟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嵕廟坐北面南,四合院布局,整個建筑由中院和東院組成,東西寬42 米,南北長35.5米,占地面積1491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獻亭、正殿。軸線兩側為配殿、翼樓,耳殿。唯有正殿,建筑規模宏大,為金代遺構,其余為清代重建。
三嵕廟中的“嵕”字是什么意思?這座廟為什么要叫三嵕廟呢?
《康熙字典》里解釋說:“又峰聚之山曰嵕”。要想說清三嵕廟,需要先來了解一下三嵕山。根據雍正十二年(1734)《山西通志》記載:“三嵕山在屯留縣西北四十五里,遞高三十里,盤踞三十余里,三峰巍峻,一名徐陵山,一名麟山,一名靈山。相傳為羿射九烏之所,下有三嵕水。唐志屯留有三嵕山?!鄙缴嫌凶鶑R,就叫三嵕廟。三嵕廟因供奉三嵕神而得名,三嵕神是三嵕山之神的簡稱。
三嵕山之神是誰?古人為什么要供奉三嵕神呢?
米山鎮文化員張婭茹介紹說,相傳羿射九日在屯留三嵕山,故被尊為三嵕山之神。羿是古代晉東南地區著名的“禳旱祈雨”之神與“伏魔除妖”之神。宋代被官方封為“護國靈貺王”,民間俗稱“三嵕爺”。
為什么我市會有三嵕廟呢?
晉東南地區不乏有“興云致雨”的神靈,如湯王、龍王等,但三峻山神不僅可“致雨”,且能“司雹”。冰雹災害波及范圍之廣,時間跨度在每年農歷三月至十月。此時正值莊稼生長的旺季,雹災的突襲成為農業欠收以及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的一大主害之一。面對雹災,古時的人們束手無策,只能求助于神靈的保佑。而在眾多神靈中,三嵕山神由于獨具司雹功能,以致三嵕信仰風靡晉東南地區,行祠主要分布于長子、壺關、高平、澤州等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區域性廟群,延續至今。據不完全統計,晉東南地區三嵕廟不下20余處,在我們高平境內就多達5處。
三嵕廟正殿,石砌臺基,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飾,出檐深遠,舉折平緩。青石雕蓮瓣覆盆柱礎,門下檻及門砧石均以青石雕成,門砧石雕臥獸一尊。
進入大殿后,大殿內四椽栿上用蜀柱承托平梁,平梁之上用叉手、蜀柱支撐脊檁,山面上使用自然彎曲的釘栿,前廊內墻上有精美的壁畫,雖色彩歷經滄桑,卻依然鮮明。
三嵕廟梁架與斗拱穩健莊重、樸實疏朗。雖歷代屢有修葺,卻完整地保存著宋金木結構建筑之風格。
有人說最好的公共建筑就是神廟,它寄托了古人艱難謀生的希望,也寄托了眾生歡樂的希望。古人們在這里祭拜、在這里酬神,春祈秋報,一年又一年,希望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歷史在這里傳遞,文化根脈在這里繁衍壯大。羿神、三嵕爺、護國靈貺王,不同的稱呼,相同的祈愿。古村古廟上古神話,就這樣一代代潛滋暗長,護佑著一方水土一方人民。
本頁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