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多業態融合發展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文旅康養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柱產業來抓,精心培育“百村百院”康養特色村,全力打好生態牌、康養牌,探索出多元化“康養+”路徑,助力鄉村振興。
“康養 +智慧農業”。寺莊鎮釜山村以農業產業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依托百年老梨樹,修建賞花小道、觀景平臺和獨具梨園風格的木屋驛站,打造以古梨樹種植為主題的生態公園,助推黃梨產業發展。創新應用“物聯網、云計算、5G”等現代信息技術,新建11棟智慧大棚,讓農業種植數字化、可視化,數字農業發展前景廣闊。
“康養+紅色旅游”。為進一步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南城街街道瓦窯頭村不斷整合革命文化資源,擦亮紅色品牌,先后建設了瓦窯頭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公墓等。并修復了一批革命舊址,設立了紅色會堂、紅色食堂、紅色廣場,打造了微型黨史館、農史館和軍事館,利用場景復原、現場體驗等方式,將情景表演、團建活動、傳統文化體驗、文旅康養有機融入其中,打造“沉浸式”紅色文化品牌,著力提升游客的參與度和體驗感,讓紅色文化呈現形式多元化、生動化,形成了一條瓦窯頭紅色教育精品路線。
“康養+農林文旅”。野川鎮韓家莊村玉露香梨種植面積達550畝,每年僅玉露香梨一項收入就達30萬元,此外還依托新建的加工生產車間,進行玉露香梨的精深加工,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圍繞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把采摘、旅游、觀光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康養+森林資源”。東城街街道緊緊依托城鄉接合部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七佛山森林公園生態資源,以發展特色旅游康養產業為載體,以點帶線、以線擴面,變資源為資產、變農民為股民,有效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戶“雙增收”,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民富、鄉村美的鄉村振興新路子,打造了“網紅”溝北村、夢回長平不夜城等旅游產業,引領了我市旅游業潮流,激活了我市夜市經濟。
本頁二維碼